經常有些求助者問我說:「
當前的狀態很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該做些什麼?」
或者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不知道怎麼做?」
又或者「即便知道該怎麼做,但卻不知道做多久能實現,不知道堅持下去有沒有意義......」
最恐怖的事: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麼,明天又該為什麼而活。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幾乎沒有人的人生不是迷茫的。
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迷茫了走不出來,選擇妥協和適應,有些人因為年紀和閱歷。
想通了,走出了迷茫,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事情,認清楚了自己,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情。
人在選擇太多的時候會焦慮,在不知道如何選擇的時候會迷茫,普通人往往二者皆有。
那麼該怎樣找到適合自己前進的方向?
我們該在哪里扎根下來,安頓自己的人生?
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也都不盡相同。
面對迷茫的內心,心理學能提供一些方法,幫我們減少一些阻力,繞過一些彎路。
營造一個更容易找到答案的心理環境,更快地走出迷茫的狀態,不至于把自己折騰病了才醒悟。
迷茫時,不沉溺于感官刺激和膚淺娛樂
人迷茫的時候,是精神力量最虛弱,最稀薄的時候,因為潛意識里的內在沖突強烈,無法泛化到理智層面,所以人會感覺到疲勞、煩躁。
羅翔老師說: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關于好的標準了,good,如果加個s,就變成了goods(商品)。
所以做一切事情最重要的是尋找什麼是good,才可以過good的一生,才會避免隨波逐流。
深以為然。
我們不妨把這個good理解為使命,嘗試給自己的人生找尋相應的使命,探索生命的意義。
所以,按既定路線走就是好的一生嗎?
標配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嗎?
我們需要多審視下自己的內心。
如果我們總被社會時鐘推著走,與周圍人去攀比,就注定與迷茫焦慮同行。
迷茫的時候,就是要回到原點的時候
人們轉移痛苦的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是逃避。
當我們回避壓力源的時候(例如沉溺于游戲享樂或當這事情根本不存在),我們就會感到輕松和愉快。
這只是延遲痛苦的到來而已,當事情越積越多之后,人們反而會變得更痛苦。
第二種是發泄。
當我們把錯誤轉移到他人或環境之上時,自己的痛苦仿佛就減輕了。然而,這有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傷害,而且問題也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它還會卷土重來。
第三種是自責。
當我們沉浸于自責的情緒之時,仿佛就能得到一種情緒的釋放,痛苦似乎減弱了。
然而,自責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萎靡不振,沒有辦法更好的面對事情本身。
總之,當人們選擇以轉移痛苦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時,問題就會從一個問題變成兩個問題,或者更多地問題。
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人們會下意識地轉移于痛苦的壓力,
而這種特性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痛苦。
實際上,當問題發生時,最好的解決之道便是直面問題本身。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拐點理論」:
任何一段上升趨勢的開始,都是從位于最低處的某個點延伸開來的。
人生亦然,命運把你拋入最低谷時,也一定給你留了上坡的路。
或許你覺得前路迷茫,壓力重重,但越是難熬之際,也越是轉機之時。
遇事不妨冷靜一些,給情緒一點降溫的時間。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先分析心態,再分析事態。
不著急,遇事方從容。
《道德經.第十六章》里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一個人遇事不著急,容易進入虛空的境界,內心極其安靜,就能看透事物的本質,看清事態的走向。
當你越放松,你就變得越有力量,當你很放松,你就會累積更多的能量,你的工作將會開始有一種創造力的質量,而不只是在生產。
不論你做什麼,你都會全然投入,帶著很大的愛,而你將會有很多能量可以去做它。
當我們愿意放下以往的束縛,重新聯結自己的心的時候,生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向我們敞開。
生活是一個自我催眠的過程。
當我們覺的不能、不行、做不到時,我們自己也認同了這樣的觀點,就是接受了自我負面的催眠,并且會不斷的深化與強化。
同樣的,當我們接受到鼓勵、信任、激勵等信號時,我們會被正向催眠。
靜下來
看看自己
自然分清腦和心,自然獲得如泉水般清明的智慧
問別人是一時的
他人看到的你,也是他自己的一部分
問自己、看自己,內心的智慧自然給到你
靜下來,沉淀下來
自然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正如一池渾濁的泥水,沉淀下來時,自然通透見底
我們所處的社會,焦慮似乎充斥著每個人的人生,這份恬靜更成為了很多人內心的渴望。
人并非因為豁達才顯寧靜,而正是因為內心有「靜氣」,才收獲了超脫的人生困境。
如果一個人擁有了靜下來的能力,也就會變得真正的成熟與睿智。
養一點靜氣,才能在一片陰霾中給自己的天空一點晴朗。
我們會時不時迷茫痛苦,甚至抑郁絕望,這個時候請一定靜下心來,把自己理一理,問問自己到底要什麼。
要夢想,那就找一份糊口的工作,然后用剩下的時間干自己喜歡的事。
要錢,那就努力工作,干出業績,升職加薪。
千萬不要在追夢的路上還想著撿錢,那樣夢想就成了累贅,堅持下去也沒有意義。
也不要在賺錢的過程中抱怨這不是自己想從事的職業,那樣不僅沒法安心賺錢,還徒增煩惱。
理順自己,想清楚到底要什麼,很重要。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后遇見我自己,命運如刀,讓我和你一起領教。
如需心理咨詢、塔羅牌占卜、商務合作,請私信。
轉載請注明作者,商業轉載及紙媒用稿,請私信留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