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清明節祭祖:「燒完紙錢別回頭」,認真看看,5大忌諱千萬別犯了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孝,不僅要生前對長輩盡孝,即便死后也依然需要經常祭拜、掃墓。一年當中會有幾次祭祖的機會,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清明節。

按照傳統,祭祖的時候免不了要燒一些紙錢,給祖宗們「匯點款」。有不少人,拿著紙錢胡亂點上火,燒一下就算完事了。

其實,燒紙錢存在很多的講究,很多人都做錯了。根據長輩們的說法,燒紙錢的方法一定要正確,否則很容易犯忌諱。對祖先不敬,也無法起到庇佑后世子孫的效果。

今天,跟大家分享 5個燒紙錢的要點,認真看看,千萬別再犯忌諱了。

一、燒紙錢之前先畫個圈圈

根據村里老人的說法,燒紙錢之前,要圍繞著紙錢畫個圈圈。畫圈的時候要注意,稍微留一個口子,并且口子朝著墳墓的方向。等圈圈畫好了之后,再把紙錢放到圈圈里面點火。

之所以這樣做,主要目的是確認歸屬權。用圈圈把紙錢保護起來,然后朝著墳墓的方向留一個口,指定墳墓的主人才是擁有者,避免其他孤魂野鬼來爭奪燒給先人的紙錢。

二、檢查紙錢燒透了才能走

燒紙錢的時候一定要燒透,如果紙錢沒有燒透的話,就變成了殘缺。試想一下,拿著殘缺的人民幣去消費,誰也不會收的。同樣的道理,燒紙錢一定要燒透才行。否則,祖先泉下有靈,也會責怪后世子孫辦事糊里糊涂。

燒完紙錢之后,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讓祖先接收到。所以,燒完紙錢不能馬上走,這是對祖先不尊重的表現。

一定要檢查紙錢燒透,并且等一會兒才能走。之所以有這樣的傳統,主要是為了避免引發火災。只有確定紙錢燒透了,沒有火星殘留,才能放心離開。

三、不能全燒完,留下一小部分

根據長輩的說法,燒紙錢的時候要在手里留幾張。可能有人會疑惑了,既然給祖先燒紙錢,干嘛還要留幾張,活人又用不了?

之所以要留下幾張紙錢,人們把這些留下的紙錢叫做「剩紙」,和「剩子」或者「盛子」是諧音。

「剩子」是表達對祖先的思念之情,埋怨祖先撇下后世子孫早早離開人世。

「盛子」則表示祖先會庇佑后世子孫,讓后人平平安安、繁榮昌盛。

還有一種說法,在手里留下幾張之前,是要告訴泉下的祖先,之前還沒燒完,以后還會源源不斷供應。同事,也寓意著祖先會保佑家族香火不斷。

四、燒完紙不能腳踏紙灰

燒完紙錢之后,需要一段時間祖先才能接收到。如果燒完紙之后用腳去踩踏紙灰,無疑是對祖先不尊敬的表現。

所以,剛燒完紙是不能踩踏紙灰的,就算要踩踏也需要等一段時間。等祖先接收到了,才可以任意處置那些紙灰,就算是踩踏都沒關系。

五、離開的時候別回頭

曾經聽村里的老人講過,上墳、掃墓的時候是不能大聲喧嘩、嬉笑怒罵的,要莊重,否則就是對先人不敬。等燒完紙錢要離開的時候,是絕對不能回頭的,就算有人叫也不要理會。

據說,燒完紙錢要回家的時候,如果回頭或者亂砍亂逛,可能會把「不干凈的東西」引來,聽著就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總結

以上都是一些燒紙錢的傳統說法,蘊含了濃重的迷信色彩。雖然聽著感覺是無稽之談,但是傳統還是需要尊重的。清明節臨近了,燒紙錢的時候千萬別犯忌諱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