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新春將至,大街小巷的年味也越來越濃,對于在外漂泊了一年的人來說, 家就是心口那顆難以言說的朱砂痣,就是貫穿我們從出生到成長的定格畫面。
但卻有一部分年輕人,哪怕是在過年之際,也因為無法在家庭內部得到安寧和放松,仍舊選擇了不回家, 不是所有人的家都是溫暖的避風港,在一些重男輕女的家庭當中,父母親人只會給女兒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折磨。
劉麗麗就是在這樣一個偏心的家庭當中長大的,每逢過年,母親都會幾次三番催促女兒回家的日期,揚言「三年妳都沒回過家,如果今年不回來,就再也別回來了」。
在外人看來,似乎三年都不回家看一眼確實有點過分,但為人所不知的是從小到大,劉麗麗都是在哥哥的陰影下度過的,四個人的家庭里面,只有劉麗麗一個人做家務,還要保證自己的學習成績不能下降。
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劉麗麗考上了外省的一所大學,依靠自己課余時間兼職的薪資和獎學金讀完了大學。
在畢業之后,父母為了將劉麗麗的薪資據為己有,不下數十次跑到劉麗麗的單位撒潑打滾,逼得劉麗麗換了手機號,被迫和父母斷了聯系。
「我月薪七千,他們要五千,絲毫不考慮我應該如何生存,我畢業才兩年,他們就把兒子討老婆的重任甩給我,讓我出錢,我總不能去搶銀行吧。」劉麗麗心酸地苦笑說道。
最過分的一次,是劉麗麗三年前在父母的慫恿下回家過年, 到家之后行李還沒有放下,就被父母、哥嫂直接拉倒農貿市場、大商場、數碼產品店去購物,毫無疑問是劉麗麗結賬。
這一趟下來總共花了兩萬多塊錢,也就是這一次,讓劉麗麗徹底寒了心,之后無論父母怎麼威逼利誘,要挾也好、哄騙也罷,她都鐵了心過年不再回家。
劉麗麗的經歷讓我不禁想起來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姚晨所飾演的蘇明玉就是從小被母親區別對待, 本該是備受家人寵愛的小女兒,卻恰恰就是因為自己的性別而在家庭中被受傷害。
這種其實并不鮮見,甚至有時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中國式家庭當中重男輕女思想讓多少女孩只能背井離鄉、獨自漂泊,有家不能回。
在「重男輕女」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女孩,其所經歷的童年創傷之深,一生也難以彌合。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女孩在出生之時就因為不符合家族和父母的期待而處處受到蔑視,這就使得在其成長過程中將會極易形成「我不配」的內在觀念,即便是在其成年之后,這種觀念也會伴隨并且影響終身、
隨之而來的就是「我不配擁有好工作」「我不配嫁個好男人」「我不配別人對我好」等等低配得感和低價值感,最后發展成為討好型人格和習得性無助。
這里引用心理學科普類書籍《情感勒索》當中的一段話說:「一個家庭當中的情感勒索者從來不會為自己所作所為導致的后果承擔責任,但卻要求我們為他們負責,他們不斷強調自己為家庭和子女犧牲了多少,為養大一個孩子都做了什麼,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回報他們,甚至不惜用上了宗教和社會傳統來強調以上。」
這一段話生動描述了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當中走出的女孩, 她的一生都在飽受情感勒索的折磨,似乎自己的人生只是用來贖罪和彌補本不屬于自己的過錯。父母掛在嘴邊的「犧牲」背后其實意味著索取——「因為我付出了,所以我要回報。」
在這種環境下,能夠像劉麗麗、蘇明玉這樣從原生家庭出逃并脫離的女孩,是少數的幸運兒,更普遍的情況是他們會在內心深處埋下自卑和恐懼的種子,喪失了熱愛生活的能力。
即便是結婚成家了之后也難以擺脫這樣的桎梏,最終變成和自己父母一樣的人,并且繼續用重男輕女的思想傳統影響下一代。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更希望那些重男輕女的家庭能夠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求他們能夠對自己的女兒做出什麼彌補或是和解。
只是希望如果他們能夠看清家庭帶給女兒多大的傷害之后,能夠停止對女兒無節制的索取和壓榨,放手讓她去追尋屬于自己的天空。
- The End -
作者 |孫榮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