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讀完西游記,發現一鮮為人知的秘密:大神們是從來不會同情弱者的

里昂 2023/01/17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西游記大家都不陌生吧,作為經典讀物,西游記里面的內容也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西游記,發現了書中未曾注意到的現象,我發現在西游記中,大神脾氣向來古怪,且不會同情弱者。

在西游世界里,雖然也有天庭,也有靈山在維持著三界的秩序,但有一條真理卻亙古不變,那就是弱肉強食法則。

孫悟空在大家的腦海中都是無法無天的形象,但殊不知當他還是一只小猴子的時候,去往靈台方寸山拜師學藝,對人十分尊敬,哪里見他潑猴的樣。

但當他學成時,又是另外一副模樣了,大開殺戒、耀武揚威。唐僧也是如此,唐僧在大家的眼中是個仁慈善良的和尚,但實際上,有一次在比丘國,只需要他的一個心肝就可以救一千零一個孩子,但是「菩薩心腸」的他卻寧愿給孫悟空當孫子也不愿意拯救蒼生。

當然不僅是西游記,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是常見的。作為「大神」, 也就是所謂的強者,也是很少去同情弱者的,嫌貧愛富欺軟怕硬是普遍且常見的,這種現象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決定的。

我們該如何定義強者呢?我們一般會把表現于在某一領域擁有過人的能力的人,通常為天賦過人,智力超群的人,當然也包括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人。而弱者則是在相同領域中弱于強者的人。

在了解了定義之后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強者和弱者是有競爭關系的,大有一種此消彼長的趨勢。

費因伯格在《心理學利己主義》中說到「任何人最終所能后欲求或尋求的(作為目的自身的)東西只能是他自己的個人利益」。

換句話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或許有人問了,那有的人為什麼會放棄自己舒適的生活選擇下鄉支教,為什麼還有的人選巨額捐款幫助別人。

其實這些行為照樣是利己的,他們或是為了名譽,或是為了成就感,無論是為了什麼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其實人是沒有純粹的利他行為的,只有因為利益而進行的利他行為。

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強者去同情弱者,讓出資源,那這其實是違反人性的(當然也有一些強者會為了別的利益去幫助弱者)。

我相信沒有人是愿意無償分享自己的財富的吧。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所以強者不會去同情弱者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其次同情心并不等同于同理心,大家很可能混淆這兩個概念。

同情心是需要同理心的,同理心在心理學上又叫共情,意思是指能夠設身處地理解,對他人的遭遇可以感同身受,而同情心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想要幫助他人的傾向。

要知道,強者都是有強大的同理心的,因為同理心又是高情商的表現之一,在當前社會,作為一個強者,一個成功的人,情商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強者通常都是有著強大的同理心的。

而同情心相比于同理心多了一些感性,很多弱者就會有較多的同情心,在面對更弱的人時候,他們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并且施以援手,他們的感性相比于理性要更多。

但是強者更傾向于與「我理解妳的情況,但是不好意思,我愛莫能助」的想法,所以其實強者和弱者在面對別人的悲慘境遇時,一個是偏向理性的,一個是偏向感性的。

第三個則是,強者通常具有巨大的知識儲備,豐富的社會經驗,以及高于常人的認知。

所以其實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明白,弱者之所以為弱者的底層原因,他們也知道弱者的境遇并非一個同情就能改善的,他們需要改變的太多的

這本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就算是強者也需要動用巨大的能量守護自己的位置。又有誰有時間去同情弱者,并分享自己的資源呢?

想起黃渤曾經在采訪中說當他還是小演員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啊,但是現在的他遇不到了,因為現在他的身邊都是好人。

可見得當妳弱小時,誰都想欺負妳,當妳變強大的時候,世界都會變美好。

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做好自己的人生導師,努力去靠近強者的位置,那里的風光定是不一樣的。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