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長相清朗的張留白回到老家晉州,他拿著單反相機外出閑逛,結果路過一個門外滿是花草的紅磚平房小院。
看著陽光打在墻上,給畫面增加一層自然濾鏡,一時間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了不少,他忍不住擺好角多拍了幾張。
隨后他對這組照片進行了調色,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那張發布在了自己的小紅書賬號上,很快點贊量就超過了一千。
1990年出生于河北晉州的張留白今年才三十二歲,攝影是他的一大喜好,他立志要將家鄉的美景記錄下來。
2017年國慶假的時候,他返回老家看望家人,他希望能借此機會和家人度過一個愉快的假期,也希望能夠多拍點好看的照片。
癌癥患者
但是沒想到在這7天里,他的身體一直很不舒服。
因為口腔潰瘍的面積十分大,他無法吃下母親為他準備的各種好菜,身體也呈現感冒發燒的狀態。
這讓家人感到非常的擔心,但是到假期結束,他的這種狀態也沒有好。
姐姐要求他必須去醫院進行檢查,身體是最重要的,現在他的身體很不對勁,為什麼發燒總不見好。
張留白聽從姐姐的建議,來到北京協和醫院,這一檢查就發現自己有EB病毒感染的現象。
但是醫生告訴他這是很多人在小時候容易出現的傳染病,不用太過擔心,只有很少很少的可能會引發淋巴癌這種惡性腫瘤的情況。
但很不幸,張留白中招了,當時張留白還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可是到了2020年四月初的時候,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右下半邊臉上的淋巴位置腫了起來。
想到三年前醫生說的話,他趕緊來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不過這一次檢查的結果是發現淋巴組織增生了。
幸好幸好,他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又開始正常生活,并且會吃些對癥的中藥。
但是到了2020年10月份的時候,他明顯感覺淋巴位置處更加腫脹顯眼了。
而且自己又出現了體溫上升的現象,發燒持續不斷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
而且癥狀越來越嚴重,他開始頭暈目眩,渾身無力,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出汗,臉色蒼白,整個人都變得憔悴了起來。
一直持續到2020年11月份,他不得不趕往醫院。
這次檢查結果并沒有如前兩次一樣有驚無險,醫生告訴他,他患上了惡性淋巴癌,他必須立刻入院治療。
他開始了自己的抗癌之路,他身體出現的病癥不斷地增多。
在他所寫下的一周年抗癌日記中,他曾記錄下自己所確診的病情,包括右心肥大、慢性腎小球腎炎等十一種病癥。
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煎熬,他整個人都瘦了一圈。
從2020年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他進行了11次化療,狀態良好,在2022年四月份的時候,他進行了一次體檢。
幾天時間過去了,當他的 主治醫生拿到了檢查結果后,立馬就給他打來了一個微信告訴他各項指標良好這個好消息。
兩人隔著電話泣不成聲,這一切實在是太難得了,過程也實在是太難了。
有了這次重新開始生命的機會,他無比珍惜,迅速對他未來的人生做出了規劃,他有想要去完成的了,現在也終于有了時間可以去實現。
但是這樣的興奮持續不到半個月, 5月11日,他來到北京友誼醫院血液科進行檢測,這次檢測結果一出來,世界再次灰暗了。
因為醫生告訴他必須要馬上接受治療,否則很有可能他的壽命只能持續兩年時間,并且需要盡快進行骨髓配對移植。
這一下就好像給他宣布了死刑,宛如晴天霹靂,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還是逃離不了死亡。
四月份有多期待,現在就有多失落,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喉嚨更是哽咽。
身邊的朋友拍了拍他的肩,想說些安慰的話卻不知道如何說起,張留白搖了搖頭,表示自己還撐得下去。
可是造化弄人,事情怎麼會這樣,窗外的雨一直下著,氣溫也降了下來,盡管在朋友面前顯得很堅強,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狀態很不好,這兩年的努力就像是徒勞,他真想就這樣就算了。
8月份的時候,張留白的身體已經非常的虛弱,一雙腳的大小和尋常人的胳臂差不多粗,醫生建議他要抓緊骨髓移植的事情。
但是一方面考慮到家庭經濟狀態,一方面考慮到骨髓移植也不是百分之百能保證成功的。
在進手術艙的一小時之前,張留白顫抖著說:「我放棄治療。」他不愿意讓家人背負太多的債務,也不愿面對手術失敗的后果。
2022年11月6日15點40分,他躺在病床上在家人的陪伴中離去,賬號上的抗癌日記也永遠停留在了那一天,臨死前他最放心不下的是7旬老母親。
自媒體愛好者
在日常生活中,張留白既是一位物理老師也是一位職業攝影師。
因為在大學中,他所選擇的專業是新聞學,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實習都離不開傳媒業。
剛畢業的時候他曾以記者的身份從事于報刊媒體等行業。
他也有著自己的自媒體賬號,他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在石家莊的街道上走動,記錄下沿途的特色建筑和風景。
對于他來說,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一個溫暖的故事。
剛開始的時候所拍攝的這些照片都被他記錄下來發布在他的小紅書賬號上, 他表示自己要完成「拍攝石家莊的99個計劃」。
這些照片一經發布就廣受好評,此外他的作品中也留有很大的空白,引發人的聯想。
有不少人被他的拍照風格和調色手法而吸引,紛紛在評論區鼓勵他要繼續拍攝下去。
這個時候正是他在EB病毒感染被診斷出了之后,他也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攝影成為了他的一大愛好,也是他每天生活必須要進行的一個部分。
在評論區有些人表示,他說拍攝的地點正是自己曾經走過的,但是當時并沒有覺得這麼震撼。
他很開心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認可,他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也希望將這個角度拍攝的風景分享出來。
2020年當張留白確診了癌癥之后,他在自己的攝影賬號上分享了自己的檢查報告。
又在小紅書上為自己創建了一個新號「張留白—抗癌日記」,在這里記錄自己的點點滴滴。
這個賬號每天都會發布他的抗癌治療生活,或者只是簡單地分享一下自己的心情,到了五月份的時候,這個賬號已經陸陸續續更新了近三百篇。
他需要按時趕往醫院進行復查治療,同時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攝影愛好,仍然經常會出門轉轉。
或許在確診之后,攝影也成為了他放松心境的一種方式,但是隨著抗癌之路的開始,他的身體開始慢慢地虛弱下來。
很多時候他走著走著就會覺得很累,手臂也難以抬起來,他拍攝的設備也從自己的那台單反相機變成了隨身攜帶的手機。
這些年來,他的抗癌日記也給予了很多癌癥患者以力量。
「他們是想在這種苦難中看到一點希望,想看到那種向上的力量,背后的理念可能是大家對善和美的向往。」
因為自己喜歡在日常拍攝攝影作品中保持大量空白空間,當初他便為自己取名為「留白」。
可因為癌癥去世,他再也沒有機會填補自己人生的空白。
現在瀏覽他的自媒體號,會發現仍然有網友會在他作品下方評論區留言,人們為他的逝去感到悲傷和惋惜,也為他兩年來的抗癌勇氣而敬佩。
家人社會的溫暖
在張留白的抗癌日記影響了很多人的時候,這個賬號也給了他溫暖。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33位同為癌癥患者的留言,字里行間中相互鼓勵,尋求能夠繼續抗擊癌癥的力量和勇氣。
任何人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癥之后,都會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張留白的情緒經歷也是如此,他害怕和畏懼死亡,也在癌癥中感受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
作為家中的老幺,張留白從小就受到哥哥和姐姐的照顧,一家人相互扶持渡過了許多難關。
這次在檢查結果出來后,他做好了足夠的心理建設才告訴家人,兄姐得知張留白的病況后,也第一時間就趕到了弟弟身邊照顧起了他。
但是家中并不富裕,看到一家人為了自己的手術費而奔波他感到悲傷,絕望的身體狀態和治療負擔讓他有些無精打采。
家人陪伴在他身邊,姐姐發現,弟弟雖然會聽從醫囑,但是也是說一下做一下,他好像對生命不是那麼期待了,姐姐很害怕張留白在某一時刻突然放棄求生
事情的轉機來自于他在互聯網上的交流,在分享抗癌日記的時候,他表達了自己現在的悲觀心情,他感覺自己就認命吧。
因為這次分享,有不少網友擔心他,在評論區留下很多文字,包括一些故事,他也得知了其他癌友抗擊癌癥的經歷。
一位癌癥女孩,雖然確診癌癥,開始已經15年了,但是她仍然在努力地生活著。
她會利用閑暇時間來到自己住處的大街上擺地攤進行畫畫,打發時間也賺取生活來源。
也有網友告訴他,雖然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安慰他,但是他是可以相信奇跡的存在的。
她的奶奶,因為高血壓而導致半邊癱瘓,生活不能自理,醫院治療的過程中,醫生表示她很可能活不過三年。
但是奶奶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進行治療,在家人的陪伴下,不斷地嘗試康復訓練。
到後來她已經能夠一個人嘗試走動,嘗試上廁所,最終老人家一直陪伴著家人,15年才離去。
在網友分享的故事中,發生了很多,看上去不可思議,但是確確實實實現了的奇跡故事。
這讓張留白感到溫暖,也更為樂觀,他很是觸動,生命是寶貴的,他還想努力一把。
後來不少粉絲在關注他的過程中為他釋放一些善意,他們會盡可能地用自己的方式給予張留白以鼓勵。
在張留白因為治療需要購置單價8000元的藥物,不得不賣掉自己那台拍攝了很多街景的單反的時候,張留白在自己的抗癌日記中分享了這個事件。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不久后,網友會為他送來了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正是2盒他近期在吃的那種高價藥物。
「人家都沒有放棄希望,我更不能對自己放棄希望了,我也不想讓那些對我有希望的人失望。」
可到了11月1日的時候他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已經到了極限,他拜托家人將網友的捐款能還回去的都還回去。
一年多來,他陸續收到了50多萬的捐款,他明白很多好心人都期待自己能夠活下去。
但是期待越多,失望越大,他不想自己離去的時候給這些好心人留下太多的遺憾。
在張留白最后的日子里,他的家人都陪伴在他身邊, 他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已經70多歲的母親。
自己不能為母親盡孝了,這場白發人送黑發人的離別對于母親來說是難以言喻的痛楚。
盡管還有兄姐陪伴,他也很是擔心母親的今后。
這23年中前21年他都在期待著未來的打算,努力完成學業追逐夢想。
畢業后很多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上,最后兩年中他明白了好好活著是最重要的,他真的很想多點時間陪陪家人。
張留白的這一生是短暫的,但是他給粉絲留下的意義卻是深遠的,他的賬號給很多人帶來了溫暖,收獲希望。
這也告訴我們人生在世,爭取讓每一天活得有意義是很重要的。
尚未完成的事情如果還有機會可以去嘗試,不讓可以彌補的遺憾成為無法挽回的后悔。
-完-
編輯 | 張啊張、書書
文 | 熊嫦琳